当前位置: 代放生 > 法师开示 > 深入挖掘“弥勒文化”背智慧之光
深入挖掘“弥勒文化”背智慧之光
发表日期:2024-04-26 11:24|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931次
本文摘要:他的形象非常鲜明,千百年来,我国乃至日本、韩国的各个佛教寺庙,都有天王殿、弥勒殿,进门就见一脸慈祥,笑口常开,手里拎着一个包、 袒胸露腹的菩萨,这是根据高僧的化身塑

弥勒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一)

弥勒文化节暨首届弥勒文化研讨会在山水如画、钟灵毓秀的浙江奉化举行。上午的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佛教协会会长明山居士从理论上,总结了弥勒思想的三要素。下午,恩施明公又指定我发言。我想,我作为恩师论述的补充,从实际出发,谈谈弥勒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弥勒信仰在中国影响巨大

在讲解弥勒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弥勒 "的含义和弥勒菩萨的伟大事业。弥勒是梵语,是人的姓氏,汉译为 "慈"。他的名字叫 "阿逸多",中文意思是 "无能胜"。据说他出生后不吃肉,由于母亲有孕在身,变得慈善温柔,因此得名 "慈氏"。名为 "阿逸多",意为菩萨利益众生的慈悲心无人能超越。他出生在中印度巴拉那国卡库波利村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他天生具有三十二种伟大的人形,而且非常聪明,因此他决定依佛出家。不久,他通晓所有经典,并从佛陀处游历,然后在法华会上帮助佛陀讲经说法,并受到佛陀的授记,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然而,十二年后,他先于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吐谷浑。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选择他作为未来娑婆世界的候补佛陀,所以他被称为 "下生弥勒佛"。

弥勒佛的信仰以佛教的三乘制度和等级制度为基础。

弥勒菩萨与中国也有着特殊的情缘。据史料记载,他曾三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是在南朝齐、梁、陈时期。他出生于 浙江 义乌,姓伏羲,后称伏大士,曾对梁武帝说过。第二次,是在唐朝末年,化身为福建莆田,也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第三次,是在五代梁朝,这是家喻户晓的布袋和尚。法名契此,俗名长汀子。身体肥胖,背着一个袋子。别人供奉他的东西,都装进袋子里,却不见他再把东西倒出来,袋子里却总是空空如也。如果有人问他佛法,他就放下袋子。如果不明白他的意思,继续问,他就立刻提起袋子,头也不回地走了。如果别人还是不理他,他就哈哈大笑。他的形象非常鲜明,千百年来,我国乃至日本、韩国的各个佛教寺庙,都有天王殿、弥勒殿,进门就见一脸慈祥,笑口常开,手里拎着一个包、 袒胸露腹的菩萨,这是根据高僧的化身塑造的弥勒菩萨,并成为进寺第一位见到的笑佛,可见他的文化意义和重要地位由六祖惠能大师开创,近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弘扬,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宗教家、人民爱戴的佛教领袖赵朴初大师积极倡导的人间佛教,是实现社会发展、建设人间极乐净土的最高思想。弥陀经》、《净土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悲华经》、《维摩诘经》、《仁王经》等大量佛教经典都论述了净土思想: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从净土的种类来看,从方位来看,西方有弥勒净土,东方有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南方有宝生净土,北方有福德净土,上方有香积净土。就 "乘 "而言,有大乘净土、三乘净土、五乘净土。在 "方便 "方面,有常寂光净土、觉庄严净土、方便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此外,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净土是兜率天弥勒净土。

弥勒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二)

弥勒信仰--法显、玄奘两位大师西行记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弥勒信仰在印度普遍盛行。法显、玄奘两位法师的西游记中均有记载。魏晋以来,弥勒菩萨的头陀净土信仰也在中国盛行。晋代道安大师(他是慧远大师的老师庐山真面目)及其弟子法佑,南北朝朱发国、鸠摩罗什、沮渠景胜等,都虔诚地信仰弥勒,并对生有头陀。唐代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信奉弥勒,弘扬弥勒。自晋至宋的高僧,如智俨、僧辅、端祐、延真、慧皎、法上、澹泊、灵鉴、智旭、耿定、慧贤、西园、镇海、恒超、济群、道宣、慧云、法兴、玄藻等、 或常念弥陀,或弥陀因缘,或观往生像,或于头陀------诸如此类的记载在《高僧传》中有很多。宋代义忠禅师,年老时求生弥勒净土,临终时感得弥勒接引。真旺禅师求戒,弥勒感动,为其传授《仪轨》。憨山大师梦游头陀,入弥勒阁,闻下语云 "分别是 现代太虚大师 弥勒净土法门有三大优势

现代太虚大师是一位勤修弥陀净土的前辈高僧。他在宣讲 "弥陀三经 "后,总结弥陀净土法门有三大功德: "第一,弥勒菩萨在此土成佛时,专门示现兜率净土,与此土众生结缘,开辟了易修易成的弥勒净土法门,让修行人发愿往生此土,亲近净土。其次,陀罗尼净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弥陀净土法门专为此土众生而设。只要三归、五戒、十善成就,就能往生,也很容易。第三,弥陀净土是修福往生的地方,将来在兜率天修成了,就可以随佛往生,建立人间净土,然后在龙华三会中,圆满觉道,得证菩提。太虚大师对 "近、易、通 "三大德的概括,可以说是对弥陀净土法门精髓的概括。近代另一位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二岁时,于辛卯年三月亥时,在庐山弘法。中国佛教倾向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积极入世,强调现实,关爱众生。因此,弥勒文化如何走向现实,走向人文关怀,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现实内涵:

慈悲精神

弥勒菩萨以 "慈心三昧 "悟道,以大悲之心救度众生。他的名字 "弥勒 "强调了 "慈悲 "的思想。"佛佛同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的根本精神,也是弥勒菩萨的大行大愿。我们弘扬弥勒文化,首先要学习、培养和实践慈悲济世、关爱他人的精神。正如一首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宽容精神

弥勒菩萨要实现 "大慈大悲",必须有牺牲精神。有一次,一位领导问我,佛和菩萨有什么区别?我说:"自利利他是菩萨,专门利人不利己是佛。只有牺牲自己,才能利益他人,成就他人。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这一点是不容易做到的。大肚能容,难办能办,难容能容,成就无量福。所以,弥勒寺有一副对联: "眼前皆有缘,相敬如宾,岂能不满心欢喜?世间多不忍,自作自受,何不宽容?" 这种宽容精神,对于消除世间各种仇恨、愤怒和报复,避免许多社会悲剧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弥勒文化及其现实意义(3)

乐观精神

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的,或者是悲观厌世、对人生无益的,这是对佛教缺乏了解所致,是极大的误解。布袋和尚春风满面,笑口常开,敞开肚皮示人,光明磊落。进寺初见弥勒,无不生欢喜心,烦恼顿除,这是一种乐观主义。但弥勒净土,包括佛教所有的净土思想,都是一种人生理想追求,一种自我超越、自我解脱、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境界。布袋和尚曾说过一句偈语 "千家一碗饭,万里独行行。青青见者少,问路白云头。" 前两句反映的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后两句是自我超越的实现。今天,无论是个人自我,还是一个集体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果没有自我超越,就不可能发展。而要实现自我超越,乐观向上是动力,今天有些人活得很累,教书的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有钱的也很累,没钱的也很累,要打破这种累,就要像唐僧一样满面笑容,满怀豪情,有一种孤身万里向上的正气,问路云头的自我超越境界。

弥勒文化最深刻的内涵是追求智慧

弥勒菩萨的大因缘在许多大乘经典中都有记载。在《贤愚因缘经》中,弥勒菩萨从佛那里得到了 "清净法眼";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弥勒菩萨接受了佛陀的授记,并说自己已经证得三昧;在《大宝积经》中,弥勒菩萨向文殊菩萨讲述了 "一相法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开示善财说 "智慧心清净",并告诉他 "解脱门"、"念佛智慧庄严集 "等。 , 这一切都表明,弥勒菩萨的无上正觉和智慧,就像弥勒菩萨化身在世间的布袋一样。和尚在岳林寺的大石头上说了一首偈子: "弥勒真弥勒,分身百亿身。时时示世人,世世不相识"。这是非常深奥的智慧的启示。"世人不识 "的字面意思是人们不认识真正的弥勒佛,但在我看来,"世人不识 "的潜在含义是人们不认识自己,这是一语双关。人,如果能够认清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能够转识成智,那就是一种 "奇"。让我们共同追求智慧,在智慧中成长,用智慧驱除烦恼,用智慧走出困惑,用智慧调整一切人际关系,过智慧的生活,创造充满智慧的美好人生,这才是弥勒文化的精髓所在。

深入挖掘“弥勒文化”背智慧之光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