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放生 > 法师开示 > 认识佛教中的妄想及其影响
认识佛教中的妄想及其影响
发表日期:2024-04-28 09:02|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854次
本文摘要:楞伽经》卷 2 列举了十二种妄念:妄语、妄说、妄说、妄想、妄利、妄自性、妄因缘、妄见、妄成、妄生、妄不生、妄相续、妄缚不缚。(3) 相妄: 指妄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渴鹿望烈日

妄念(佛教解释)

妄念(梵文 vikalpa,藏文 r

am-par-rtog-pa),佛教术语妄念指的是心在虚妄颠倒的状态下对诸法的分别。也就是说,由于心的执着,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从而产生虚妄分别,也称为妄想分别。这些妄念中最严重的是自我主义,因为五蕴皆空,诸法无我。

旧译《华严经》卷五《如来明觉品》云:"一切世间,皆从妄想生;一切妄法,本无自性。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一切业障,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端坐悟真如"。

妄念(详解)

妄 "指虚妄分别。

楞伽经》卷四说:"妄想大者,谓造种种名,现种种相,如象、车、足、男、女等,无有差别。

大乘义章》卷三说:"妄心者,谓凡夫执实之心,造作法相,认相施名,依名取相,本非实有,故名妄心,故经云:假分别名相,亦名妄心"。

这是说凡夫虚妄分别诸法之相,为诸法取名,依名取相,故名为妄。

妄有多种。楞伽经》卷 2 列举了十二种妄念:妄语、妄说、妄说、妄想、妄利、妄自性、妄因缘、妄见、妄成、妄生、妄不生、妄相续、妄缚不缚。

菩萨地持经》卷二 "真如义类 "列举了八种妄念:自性妄念、分别妄念、摄积妄念、自性妄念、我所妄念、我所妄念、忆念妄念、不忆念妄念、相违妄念。

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十列举了五种妄想,即实妄想、虚妄妄想、明妄想,并将其描述为妄想思维、妄想执着等同义词。

例如,《大乘起信论》中说:"诸法唯妄分别,离妄则无境相"。成唯识论》卷 8 中说:"阿赖耶识为遍计所执自性妄想所缚"。

这些都是例证。

佛教哲学辞典》 妄念。无念有。错误的想法,非理性的思想、观念和观点。错误的想法,胡思乱想。与 "妄心 "和 "妄念 "同义。五所至松野之Ⅰ》(第 1457 页)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不合实相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相曰妄。注维摩三: "生曰:妄想妄分别想也"。

大乘义章》三说: "凡夫之心,迷于实相,诸法之相。名相者,依名取相也。所取非实,故曰妄。"

同五末说: "错执不实,名曰妄心。妄心取相,是名妄想。"

楞严经》第 1 经说:"众生从无始以来,相续生死,皆因不知常住真心之性,清净明体。众生以种种妄想,妄想非真,故有轮回。

楞伽经》第 4 经说:"妄念缠身,如蚕作茧"。

无量寿经》云:"行者闻已出定,忆念不舍,与修多罗合。若不尔者,是名妄想。"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有为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

止观》第七行云:"一切法,皆由妄想和合而生。"

十二妄念

根据《楞伽经》卷 2 所举的十二妄念。根据妄念自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其他译本的《楞伽经》卷 4 和《大乘楞伽经》卷 3 将其称为十二妄念,所列名称也略有不同。根据《楞伽经注疏》卷 2(下)的解释,这十二妄念概括如下。

(1) 言语妄想: 是指通过对各种声音、词语和句子的思考而产生的 "有性 "妄念。

(2)所言之妄: 意思是说,只有圣人才能知道所说事物的最终本质。凡夫不懂,往往会产生妄言,只根据事物的表象说话。

(3) 相妄: 指妄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渴鹿望烈日而思水,或执着地、水、火、风的坚、湿、暖、动,而不知其皆合自性,以诸法名相妄想。

(4)妄利:指世间珍宝本是虚幻,凡夫不知而贪求。

(5)自性妄想:指执着一切法和自性概念,认为它是真实的,而其他一切都不是。

(6) 因果妄想: 指妄想因缘所生法的存在或不存在,因妄想分别而产生生死。

(7) 见妄: 指外道认为梦境存在或不存在。

(8) 成功妄想: 指相信有自性和假名实法的自性,从而导致决定论。

(9) 妄想: 认为诸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的妄想。

(10) 不生妄想: 即诸法先有体,不从因缘生。

(11) 相续妄想: 妄计诸法相依相生,相依相生无有穷尽。

认识佛教中的妄想及其影响

(12)缚妄:谓一切法皆为情执所缚,若离妄念,则无缚缚;凡夫不能了知,住此无缚解中。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