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放生 > 法师开示 > 探索入中论的第八次课程第十六讲:八阶段解析,揭示定解之谜
探索入中论的第八次课程第十六讲:八阶段解析,揭示定解之谜
发表日期:2024-04-20 09:40|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111次
本文摘要:如果我们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这些修行方法,如果我们堕落于物--如果我们堕落于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执着于物,当我们布施时,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布施的对

入中论》第八讲第十六讲: 开悟八步骤之五(究竟开悟)

主讲人:上明圣贤法师

主办:北京大学禅学会 北京大学禅学会

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第二教室407室

第八阶段之第五阶段:觉悟(究竟觉悟)

开悟的第五阶段(定解)

出世之后会发生什么?解悟产生,定悟产生。

收获: 相似胜义的证据

收获是什么?是对胜义相似的证悟。这只是相似义,并非真正的殊胜义。殊胜义是初地菩萨所证悟的。这一部分所证悟的胜义智慧是相似的,也属于胜义的一种,但叫相似,不是真实,还差一步。

局限性: 千圣难改见,不得见业空

在这里,等到开悟之后,如果此时有一千个禅师、一千个佛和菩萨来对这个修行者说:"世间万法是实有的,没有空",或者有一千个佛来对他说:"世间万法都不是空的,你的心也不是空的",让他来改变说法,他也不会改变。在这一点上,所谓的佛和魔都不能动摇他的坚定认识就产生了。因为他悟道了,所以 "千圣不能改观"。但在这个地方,缘起性空还不允许他看到,他还看不到缘起性空的真正智慧。

在解决悟道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修炼的窍门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很多:

窍门: (1)红铁离火即变黑,要在定外反复忆念参悟,否则就会退失。

首先,在解悟的过程中,就像铁被烧红了,但铁一离开火,就立刻开始变黑。解悟也是如此。这种开悟就像你一进入禅定,一坐在禅座上,空性正见就非常清净,就感觉像一块红铁;但你一离开禅座,一回到生活中,问题就来了,就像红铁很快就变黑了,开悟的感觉马上就消失了。世俗生活的玷污力就是这么大。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定力之外,需要反复忆解悟道,否则容易退失。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没那么快。

(二)、时间长了就会堕入不觉,所以应短时修定,多修几次。否则,你会长期陷入不被认可的状态,进入晚年生活

第二,时间长了不起作用。在修炼这种开悟时,如果时间长了,就会陷入无觉。在顿悟的状态下,身心不是你的负担,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想呆一天就呆一天,想呆三天就呆三天,你可以坐在那个地方,像青蛙一样蹲在那里一动不动,但实际修行没有任何意义。更多的时候,除了正确的观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那么,无记状态的回报是什么呢?它会导致堕入动物生活。所以在这个阶段,其实是非常麻烦的:如果只是试图让时间变得更长,得到的回报很多时候就会与畜生道相应。所以这个时候应该修短时间,多修几次,否则就会长期沉沦于无觉,落入晚生。

(三)、滴水能穿石,多次能穿石。

三是观察水滴。在江西九江能仁寺,宋代的白云守端禅师从一个屋檐下搬出一块巨石,放在大雄宝殿旁边供人观赏。这块巨石有个特点,它有近两米高,中间有个洞。这个洞是怎么来的呢?不是人工打磨的。是堂屋屋檐下的水滴下来的,滴了几十年,这块石头被打穿了,形成这个洞,一两米深的实心石头才能滴穿。这位禅师把这块石头放在屋檐下,是为了提醒世人应该如何看待修行的真相。什么是真理?滴水可以穿石。这段时间,河边经常发洪水,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洪水从来没有穿透石头,从来没有在石头上穿一个洞,但一滴水却能穿透这么深的洞。一滴水可以穿透石头,这就是告诫。水滴的特点是什么?一滴水的特点就是一滴水下去的时间很短,洪水来来去去好几天,水滴就不一样了,"啪 "就完了,到下一次,"啪 "就完了,到下一次......水滴虽然时间短,虽然次数一样多,却能穿透石头。洪水也穿不过石头。

一滴水能滴穿石头,是因为它次数多、时间短。这就是我们练功的诀窍。但不要贪图时间长。时间长了,我们的心就会更加堕落,堕落到无心的时候不还是堕落吗?滴水穿石的道理要记住,这就是我们用功的道理。

(四)、不障起心动念,眼观前方十二寸虚空,心识起念本空寂。

第四,如果我们坐着的时候起了念头,该怎么办?我们无法阻止这个念头的出现。这个念头正在发生,我们不需要阻止它。你必须意识到,你是思想的旁观者,你没有必要阻止思想或推动思想。阻止思想和推动思想,你就成了思想的受害者。你是思想的旁观者。当念头出现时,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我们可以睁开眼睛,看着离我们眼睛大约十二英寸远的虚空,看着这个空间,我们自然可以很快地放松下来。当这个念头出现时,在心理上认识到这个念头:它的本质和空性是一样的。看着这个空间,我们不会闪烁,当这个念头产生时,我们去认识到这个念头的本质是无自性的。

就这样,思想来来去去,思想变来变去,但我们越发意识到思想是虚假的。这就是我们找到复制旧有思维方式的方法。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会盯着前方十二英寸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并不远,正是这个距离让我们的执念无法散去。为什么是正前方?因为正前方可以让我们的心灵、身体和脉轮和谐一致,这样就不会出现阻塞和新的障碍。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但坚持使用这个方法,我们就能发现思想的空性。我们发现一个念头的本性是空的,我们就能够突然意识到你自己的身心原来并不是你以前所理解的那样,这就是必然的过程。虽然很简单,但我们往往连实践的机会都没有。

(五)、离开深入观察和实证的门户之见,活在坦然平和的心境中当你活在固定的认识状态中时,如空中的鸟迹,是极难言说的,指示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五,赶紧出关观,深观实相。到了这个地方,你是禅宗我是净土宗也好,你是密宗我是小乘也好,你是大乘我是小乘也好,这些都没有意义,所有的讨论都没有意义。现在只有你直接进行修行这一件事。这个入门是关于开放与平和。当你进入禅修时,不要给自己添加一大堆知识和学问,比如七支坐、舌抵上颚、手这样那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或者左脚在上右脚在下.......。一旦你加上了这些问题,你就不是虚心的了,你的头脑只是在想:"我现在这样做对吗?一点坦然安住的条件都没有了。所以,所谓的四念住、随身观,这些方式都是前面的加行步骤,在这个地方,坦然安住至关重要。

坦然安住的比喻就像鸟儿在空中的踪迹。一只鸟在空中飞过,飞过之后,如果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如何描述鸟在空中的踪迹,路线图会是什么样子?那是一个立体的大制作,有时间,有空间,有水平,有垂直,有立体,有平面,很复杂。空中的鸟迹,你要我怎么说,我很难说。如果难说,我就不说,放下。一切思维的起源和归宿都是如此。此时此刻,因为极难说,极难指导,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不了了之。不能放下的也放下了,放下的也放下了。此时此刻,诀窍其实就在这里,那就是不了了之。

(六)培养僧伽的积累和悟与悟的相通性

第六,在僧伽位的培养积累过程中。这种平时的修炼和开悟应该断断续续地进行。什么叫 "断断续续 "呢?修行的时候要光明正大、平平安安地修行,平时生活中要注意有机会布施就尽量布施,有机会忍辱就尽量忍辱。这样,常劫的功德就会不断增加。

(七)、举一切无念即定,不论显密禅静,至此一致。就像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没有丝毫云彩,澄澈无边!

探索入中论的第八次课程第十六讲:八阶段解析,揭示定解之谜

第七,只要有念头,我就看穿它,看透它。所谓 "看破、放下、自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了解空性,你怎么能看透它呢?如果你不懂空性,又怎么能看透空性呢?如果你看不透任何念头,所谓的 "看破放下 "就成了空话。真正能看透的是什么?你能真正看透它,是因为你知道这个念头是假的、假的、假的,这就是看透和放下的原因。如果你看透了它,那么念头就不会出现。起初,念头会出现一点,但就像客人一样,它们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然后客人就不来了。这就像你在散步,你慢慢地走到天空中,你不再遇到任何客人,也不再有任何朋友。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停留。安住于无念之境。小乘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都是一样的。到了这个地方,该安住时就安住,不要想:"哦,我还有念佛的任务!我每天要念一万声佛号!如果你有这个念佛的任务,如果你真的执着于它,就很难达到这个境界,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发现很难做到。所以在这个地方,无论你有什么功课,都要放下。思 考这个时候,如果打一个比方,就像看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在这个晴朗的天空中没有云彩,非常清晰,非常干燥,没有尽头,没有边界,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你可以保持自在。

(8) 身如山王,心如止水。思随显现,空净不滞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基本上是怎么回事呢?身体给你的感觉一定是像大山王一样,风吹不动,雨淋不动,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心不动,这个时候才能做到这一点。身如山岳之王,心如止水,念头一现即现,念头本身是干净的,所以现与不现、来与去都没有关系,没有阻挡的问题。

(九)《金刚经》云:"若人布施,犹如勇士,入于暗室,无所见,若人不堕暗室,犹如天已大明,见日出时,即见种种颜色。开悟者也是如此。

第九,此时此刻,我们可以领悟到《金刚经》中所说的 "若布施为物所坏,犹如勇士堕入暗室,无所见也"。如果我们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这些修行方法,如果我们堕落于物--如果我们堕落于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执着于物,当我们布施时,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布施的对象本来是空性和静止的--这就像一个勇士掉进黑暗的房间,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我们修行布施的问题,也是我们修行忍辱等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落入事物之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已经达到了上述的果位,即真正的觉悟,就像布施的勇士看到了日出和各种色彩,也理解了人与布施行为之间的关系,那么一切都会变得清晰、灿烂、无碍。

(十)、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定信,则登祖位,升地位

说到第十部分,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说禅宗是 "真唯识量 "了。"但入信心,便登祖位"。跳起来,转过身,我们就到了地面。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