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北京地区从清代以来,尤其是建国后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上自西晋,下迄民国的墓志数以千计,为后人研究北京城市的变迁和社会史提供了正史、补史的珍贵佐证。
9、刻经,是指把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经典全部或部分刻成巨大的碑群或石质“经版”的文化工程。
10、我国刊刻儒家石经之举始于东汉,其最初的用意,是为朝廷的教学、考试制度提供一套标准的经书版本。隋唐以来,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佛教刻经,如北京著名的《房山石经》,其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和工程之艰辛,都远远超过了儒家石经。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石刻十三经》,则是我国封建王朝时代的最后一部官刻的儒家石经。道教刻经出现于唐中叶,以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龙兴观道德经》为最早,虽其数量远不如佛经多,但书丹人多为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