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放生 > 放生念诵 > 放生点几根香,放生点滴
放生点几根香,放生点滴
发表日期:2023-11-12 13:27|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503次
本文摘要:8、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人间佛教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人就绝对高于或优越于其它众今生,从而可以凌驾于所有众生之上,为所欲为。6、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就是学佛

一、满月适合放生鱼吗

1、(文:转载)

学佛同修们在一起,每谈论到放生,大家脸上总是充满了喜悦与祥和。

有一次,一位佛友问我多长时间放生一次,我说十天、八天的样子就想放一次生;又问我放生以来有什么感应?我说也没什么感应,就是常常会在梦中也放生,而且梦中吃肉(后学已吃常素),杀生的情景几乎没有了。另一位佛友听后笑说:“梦中能放生,既做了功德,还不用花钱,那太好了!”,听后大家都乐了。

然后,那位佛友说他有过一次怪事:有一次,他作了一个梦,梦中他看见一盆膳鱼,但是膳鱼象被捆菜一样的,头挨头地捆在一起,其中有一两条是血湖湖没头的。

醒后,他赶快到菜市场去,果然看到有一盆膳鱼卖,于是他就买下来了,当他细看膳鱼时,惊讶地发现确实有两条膳鱼是没头的。他感慨的说,放生也要及时呀!命不等人啊!

我听后确实觉得有些不可思意,对放生一事也更有信心了。

万物皆有灵性,希望大家都多一份慈悲心,无论对自己、对众生、对世界都好!

佛弟子们更应该努力如法地自己放生、宣传放生!

南无阿弥陀佛!

2、经过太虚大师、印顺导师和赵朴初居士的大力提倡与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的主流意识。当然对人间佛教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因为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本身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本文将对与人间佛教相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个人的思考。

3、如何理解人间佛教中"人"的含义

4、从根本上来说,佛教要解决的间题就是人的问题,也就是人的贪、瞋、痴和生老病死等各种烦恼与痛苦。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佛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佛陀诞生于人间、成道于人间、教化于人间,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解决人生的迷惑与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出人间佛教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佛教本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为人间服务的(显然这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的,并没有否认人间佛教的意义)。

5、在六道轮回中的所有生命形态中,只有人身最具有适合修学佛法的条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身难得的真实含义。人身难得修学佛法首先要认识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个看起来似乎人人皆知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思考。当我们拥有这千载难逢的宝贵人身时,往往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也许只有当自己遭受到意外的不幸与痛苦时,才偶然发现,原来我们当下就拥有的圆满的人身是多么的珍贵无比。只有对人生难得的观念有了深夜的体认之后,我们才会加倍珍惜这有限的人生,努力修学修佛法,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6、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就是学佛必须从做人开始,也就是说立足点必须是现实的人生,这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人间佛教本身就包括了从人到成佛的整个修学解脱的理论体系。其次,人间佛教强调,学佛必须首先要勇敢地面对人性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人性中有太多的缺陷与阴暗面,有无始以来所形成的烦恼与习气,如自私、贪婪、愤怒、傲慢、嫉妒等等。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些问题,也不是仅靠信仰就能解决问题。从人到佛总有一段漫长的距离,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7、众所周知,太虚大师的人间思想是针对传统佛教重死人、重鬼神的流弊,以及当时经忏佛事普遍盛行的状况而提出的。强调佛教要关怀现实、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令人忧虑的是,当今中国佛教这种现象也十分突出,并有不断蔓延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人间佛教强调佛教要关怀现实、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无疑有着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8、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人间佛教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人就绝对高于或优越于其它众今生,从而可以凌驾于所有众生之上,为所欲为。众生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法的基本理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9、弘扬人间佛教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

10、针对传统佛教偏重于自利的情况,人间佛教强调利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事实上,自利和利他是无法绝然分开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自利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自身的能力、智慧与修养不够,将很难真正利益他人。因此,首先要加强自己在佛法的见地与修证两方面的训练,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有清醒的认识,事应量力而行、对症下药,不可一厢情愿、自作聪明。否则,就会力不从心,乃至好心办坏事。

二、做了人流要乌龟放生吗有影响吗

1、另一方面,从利他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利他之中就包含自利。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是看起来比我们差劲的人,只要我们虚心好学,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事实告诉我们,通过帮助他人,可以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慈悲与爱心,扩展自己的心量,开发自己的智慧。因此,不可将自利与利他对立起来,而是要做到两者的统在利他中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放生点几根香,放生点滴

2、慈悲济世、普度众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是人间佛教所大力提倡的。所谓菩萨"不断烦恼、不证涅"其真实含义也就是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积极入世的慈悲精神,因为菩萨是"悲不离世、智不住世"。从真俗无二的究竟意义上来说,烦恼即是菩提,世间即是出世间,不过,现虽如此,我们却千万不可忽视出离心的真实含义与重要意义。

3、出世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痛苦的深刻透视而自然产生的出离之心,这种真实的出离心无论是对于小乘行者,还是大乘菩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出离心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也是菩提心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出世精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入世情怀。试想,如果一个人自己还没有真正从内心深处生起出离轮回之苦的决心与信念,他怎么可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别人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呢?我们经常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入世必须以出世为基础,菩提心必须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

4、心与境是很难分开的,治境与治心缺一不可。但从佛法的

5、实质来说,心乃是根本。人间佛教强调治境当然有其针对性与必要性,但若不从人心下手,恐怕很维达到治境的效果。所谓"心净则国土净",的确有其深刻的含意。其实,佛教要净化社会、改造社会,终究还是要通过净化人心来实现。一味地怨天忧人、愤世嫉俗都无济于事,我们还是要在自心上多不功夫。

6、人心变好了,国民素质提高了,社会环境就会随之改变。

7、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环境与外缘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任何一位有志追求佛法真理的人,都有任在净化自心的同时,努力改善我们共同的人文与社会环境,创建人间净土。事实上,在这个治境的过程中,人的心随之得到了提升与净化。因此,治境与治心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8、当今中国人间佛教面临的两大课题――教育与慈善

9、强化佛教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弘法人才,全方位弘扬人间正法。

10、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社会的种种原因,当前中国佛教面临着人才奇缺、断层的局面,能真正担当如来家业、有学有证、独当一面地弘法利生的法师屈指可数,这与一个佛教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再说广大佛教信众的整体素质和信仰层次还相当低不,对佛法有正知正见的信众并不多,更不用说广大教外民众对于佛教的无知与误解了。由此可见,办好佛教教育,培养佛学人才乃是当务之及,刻不容缓。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